博白縣那林鎮多福村:廢棄養殖場長出“金耳朵”
玉林新聞網-玉林日報訊(記者 曾昶 通訊員 劉宇鵬 祁海蓮)近日,記者在博白縣那林鎮多福村的博白縣鴻福黑豚養殖基地采訪時發現這里聞不到刺鼻的氣味,養殖場里,無數個菌棒壘成了一堵“菌墻”,菌棒上長著巴掌大小的木耳,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菌味。
莫凱雄在察看木耳生長情況。
博白縣那林鎮多福村地處那林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范圍,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該村的一些養殖場相繼關停,鴻福黑豚養殖基地就是其中之一。如何盤活鎮村閑置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去年,多福村“兩委”動員本村黨員、退伍老兵莫凱雄利用閑置的養殖場進行木耳種植。莫凱雄今年40歲出頭,早年在福建南平當兵并接觸到木耳種植行業,退伍后專程到南平學習了兩年木耳種植技術。在村委會的支持下,莫凱雄于去年5月先后租賃了閑置養豬場、養兔場、養豚場各一家用于種植木耳,并新建了一處種植場,總面積近4畝,目前共有20多萬個菌棒。
“我的木耳主要銷往南寧、柳州、桂林三個城市,現在木耳的批發價是每公斤5元,供不應求?!蹦獎P雄說,他現在種植有3個品種的木耳,主打白背毛木耳,該木耳個大肉厚,且產量高,每隔30天左右能采摘一次,一個菌棒能采摘4批次,預計年畝產量在1.75萬公斤左右。并且,制作菌棒和采摘木耳需要較多的勞動力,期間會從周邊聘請10多個村民前來幫忙,為村民增加收入。莫凱雄透露,他還計劃擴大種植面積,發展木耳連片種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爭取把木耳種植打造成為多福村的一項特色產業,帶動村民增加收入。
這是多福村養殖場轉型的一個縮影。去年以來,該村大力推動廢棄養殖場等閑置資源再利用,動員鄉賢能人發展木耳種植,積極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產業,讓廢棄養殖場成功轉型變成“金”。
原標題:
博白縣那林鎮多福村:廢棄養殖場長出“金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