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振興夯實鄉村振興建設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缺少產業支撐,鄉村振興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鄉村只有發展了產業,經濟才會繁榮,鄉村才能興旺。
北流以產業振興夯實鄉村振興建設的實踐經驗
北流市以“人”、“財”、“權”三項要素為重要抓手,吸引人員投身到鄉村產業發展中來,為鄉村產業振興聚集必要的人氣。
“人”方面,北流市完善政策措施,推行“雙向動議”機制、“雙向考核機制”、“一線補課”機制,進一步強化鄉鎮黨委對鄉村振興工作力量的統籌調度能力,推動部門資源向鄉村一線匯聚。另外,廣泛建立覆蓋到組的鄉村振興理事會,截至目前,北流市共建立鄉村振興理事會4689個,實現了鄉村全覆蓋。
“財”方面,北流市圍繞做活土地文章,加強政策供給,實施“土整歸村”項目,將原有“政府發包、企業實施”方式變為“政府下發、集體組織、農民開墾”模式,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帶領農民投工投勞開展土地整治,政府以市場價格向村集體收購復墾指標,有力解決鄉村振興“錢從哪來”的問題。實施“結構激勵”辦法,推行“集體經濟發展創收獎勵+土地整治項目創收獎勵+征收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 獎勵”結構性報酬機制,有效激發村干部干事熱情。實施“資金反哺”模式,明確土地整治項目部分收益歸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投資產業發展,通過在村辦理工業、農業代加工點等方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積累,讓村民共享鄉村振興成果。
“權”方面,北流市堅持在“放權”上求突破,下放事務管理權,推進鄉村治理運行高效通暢。制定鄉鎮“權責清單”,出臺《關于賦予鄉鎮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的通知》,明確民政補(救)助、交通便民、山林土地自然資源和生態環保執法等31項權力下放到鄉鎮,讓鄉鎮有責有權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制定村級“權責清單”,下放項目實施權、資源支配權、產業發展權、資金使用權、人員考評權等5項權利,通過完善民主協商、村務監督等機制,由村黨支部因地制宜推進建設村級工業園區、種養殖基地、旅游綜合體等,帶動村民共同富裕。制定小組“權責清單”, 賦予村民小組規劃否決權、事務監督權、發展建議權、崗位決定權4項權利,村民小組可以對建房審批、殯葬安置進行“一票否決”,對資金募集、資金分配、低保民生項目實施等進行全程監督,并擁有公益崗位人員的選配權。
在實踐中,北流市逐漸摸索出財政“十大財源”(農村土地整治資金,農村宅基地歷史遺留問題處理資金,農村宅基地、公墓有償管理使用資金,財政涉農項目資金, 圩鎮開發資金,礦山資源開發資金,集體資產規模經營資金,集體股權收益資金,公益事業收費,社會捐贈資金等),為鄉村產業發展積累第一筆資金,實現鄉村振興自我“造血”。
以產業振興夯實鄉村振興建設的對策建議
就目前廣西的鄉村建設情況而言,建議鄉村產業振興在做好地域產業整體布局基礎上,按“引鄉賢推產業,靠科技興產業,用人才振產業”的思路循序推進。
謀劃產業整體布局。各地鄉村所在地的黨委、政府有必要要擔負起指導的作用,組織轄區內各個村根據自身特色編撰詳細的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總體規劃或五年規劃,相鄰省市、市縣鎮村之間要在產業布局謀劃上合理統籌、優勢互補,尤其在產業鏈條拓展延伸以及資源互補方面更要有一個整體的長遠的謀劃布局,要以“綠色、高效、互補、共贏”為原則進行產業資源共用共享。
引鄉賢推產業。首先,鄉賢對家鄉的投資占比已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要充分利用鄉賢的力量解決諸如項目和資金之類的問題。其次,鄉賢是新時代社會建設中脫穎而出的鄉村能人,通過鄉賢可以招募、吸引更多的愿意來鄉村大展身手的青年人才。再次,發揮鄉賢“潤滑劑”的 作用,如成立商會組織,各村怎么挖掘培植特色產業、怎么部署“一村一品”、怎么落實優勢互補。
靠科技興產業。加大農業科技投入,這項投入首先在地方財政的預算資金上以制度形式確定下來;其次是科技投入主要體現在創新科技的引進,科技成果的引進及轉化,科技人才的投入以及科技項目的攻關支出等等。加強科研院校合作,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機制新模式。利用當前大數據時代的特點,把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結合應用到農業產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中,在信息數據支撐基礎上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力。
用人才振產業。利用包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回鄉工作隊、后盾單位、聯村企業、鄉賢等,組建鄉村發展隊伍,探索柔性人才引進機制,建強鄉村人才隊伍。落實基層減負政策,切實提高基層拔尖人才的經濟待遇,營造崇尚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主要是對鄉村振興中所需的科技人才、拔尖人才、先進科技工作者、學術帶頭人進行跟蹤管理和服務。
(作者單位:北流市委黨校)
原標題:
以產業振興夯實鄉村振興建設